千层云(www.187iot.cn):7月1日起,新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全面实施,要求上海市民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如果个人没有将垃圾分类投放最高罚款200元人民币,单位混装混运最高罚款5万元人民币。虽然现在条例还没有正式启用,但严峻的事实已经摆在眼前,过不了多久,上海市民就会和日本人民同此凉热,成为世界上最擅长垃圾分类的普通老百姓。
从1980年起,日本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目前,日本每年人均垃圾生产量只有410公斤,为世界最低。更重要的是,垃圾分类投放已经成为日本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即使没人监督也会严格执行。
与这种“严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我们马路边的垃圾箱很早就分为“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但且不说市民难以遵守,即使垃圾回收车也只会统一倾倒而非分类。
垃圾分类的痛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资源浪费越发严重,而垃圾分类在我国早已推行多年,但为何一直都无法真正的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中国的垃圾分类界定不严格,缺乏法定标准及规范。尽管大众都知道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但其实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垃圾的分类也是随之不断变化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称为有毒有害垃圾,它的分类又全然不同,复杂的分类往往让普通人难以区分。除了专业人士,目前中国的普通人士基本上只能凭生活经验来区分垃圾的类别。从目前的垃圾简单分类方法来看,仅仅常用生活垃圾就已经分为六大类八小类,更遑论稍复杂一些的情况,扔垃圾也成为一种技术活。
第二,在中国,垃圾分类完之后一般会被送到垃圾中转站,压缩打包后再送往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站和垃圾发电厂等垃圾处理场所。垃圾焚烧和发电前也会对垃圾进行预处理、做一些比较粗糙的回收工作。垃圾焚烧后的炉渣,可以做建筑材料,但产生的飞灰为危险废物,要按危废处理。中国目前的可循环垃圾大部分都被拾荒者或者捡垃圾的进行初步回收,我们可以称赞他们完成了较大部分垃圾重收利用的工作,但与此同时,中国垃圾回收仍存在热值较低、垃圾发电的效应不高等问题。
第三,尽管依靠垃圾桶的设计及宣传、一线城市立法强制执行等举措可以解决一部分垃圾回收的问题,但仅靠市民自发分类似乎难以保证良率。目前,上海“最严”垃圾分类条例已经催生出大批新兴职业,代收垃圾网约工便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且不说最终结果能否如偿所愿,普通市民的生活成本着实水涨船高。
由此可见,垃圾分类之路任重道远,所需的方式方法不仅让人难以适应,且总是会随生活的改变而不断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设备的出现,我们会发现人似乎越来越“懒”了,那么,可否用科技手段,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助力垃圾分类的实现呢?答案是肯定的。
物联网助力解决垃圾分类难题
当前,物联网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正如火如荼,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也逐渐被应用于环境保护、能源管理等领域。
早在去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厦门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柯希平就曾在会上提交提案,他建议,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解决垃圾分类。
柯希平说,我国不断推进城市化发展,随着城市居民不断地增多,生活垃圾也急剧增加。如果能让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将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而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的关键就在于垃圾分类。为此,他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实施智能收集。在各居民区设置智能垃圾收集系统:居民垃圾袋由政府统一印制识别码,作为追溯识别使用。居民将垃圾按照标准分类好以后扫码放 入智能垃圾桶。对垃圾收集现场进行智能监控,识别居民是否将垃圾放入指定位置。垃圾桶内安装重量传感器,在居民放入垃圾袋后系统自动称重,称重数据利用物 联网自动上传到智慧平台存入相关住户档案。
二是实现智能检测。为了监督居民是否按照标准进行分类,在各区的清洁楼建造智能化垃圾分类检测线,然后利用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对从各 小区运输过来的居民垃圾逐袋检测,检测结果智能判定是否合格,将检测结果自动上传到智慧平台存入相关住户档案。对于检测不合格的还能自动分流,进行智能分拣/人工分拣。
三是在智慧平台对全市所有居民建立档案,智能收集终端、智能检测线采集的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到智慧平台上进入所有住户档案,可以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处理。柯希平表示,上述方案的每个节点都具备成熟的技术,具备开发实施的可行性。同时,对于各城市政府而言,预算投入也在可承受范围内:以400万人 口的中等城市为例,智能收集终端+智慧平台+智能检测线的一次性投资初步估算约15亿元左右。可以在国家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先行先试,试点成功后再在全国推广。
目前,经过反复尝试,研究人员已经摸索出了一系列借助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来进行垃圾分类及处理的新途径。物联网的应用,使智能垃圾分类能对各种垃圾进行精准分类,并进一步美化社区环境。
首先,利用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已经投入使用。据了解,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具有智能识别、防水、防火、防爆、GPS定位、满桶预警、自动投口防夹手等功能,可以智能识别各种废旧物品分类归属,并返还一定的回报金额。
此外,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对传统垃圾房等场所进行升级,通过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引导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提升垃圾分类执行效率。通过对垃圾房的升级改造,不但解决了垃圾分类问题,而且能够资源最大化利用,节省成本。
多地区已实现智能垃圾分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已经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中,由于没有及时进行垃圾分类,社区的环境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许多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也被随意丢弃。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利用智能设备实现智能垃圾分类。
例如,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在辖区内陆续投放了数十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居民家里的旧报纸、纸壳箱、旧衣物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投放到回收机里,卖的钱可以直接显示在手机APP里。除此之外,四川、吉林、浙江、湖南等省份的一些城市也放置了多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采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后,居民不仅拥有了更加明确的垃圾分类意识,降低了因随意丢弃垃圾对环境的破坏,而且还使小区的公共领域更加干净、整洁,居民也能享受到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居民积极使用互联网+垃圾九分类智能设备
而作为中国科技硅谷,深圳是全国最早提倡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首个对垃圾分类进行顶层设计的城市。早在2017年,宝安区就开始积极探索的物联网+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
据悉,通过垃圾九分类智能设备,社区解决了垃圾分类减量运营,市民可以轻松实现垃圾分类处理。社区居民只需先下载一个“优服美家”APP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然后将垃圾进行分类后参加小区“资源回收日”活动,就可以实现称重积分、积分换购日常生活用品,受到居民的热捧。此外,深圳罗湖区也已在全区符合条件的生活小区率先引进了“物联网+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通过激励的方式引导居民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在短期内实现了良好效果。
自2018年3月份发布《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以来,目前在上海的很多垃圾分类小区,正在按照《方案》要求对垃圾箱房进行改造,部分小区开始尝试智能垃圾箱房。去年5月,闵行区普乐路425弄普乐二村小区设立了沪上首个“八分类”智能垃圾箱房门禁系统。据了解,八分类智能垃圾箱房门禁系统,集成了身份识别、信息屏幕、端口扫描、监控摄像、移动网络等多项功能,可以承载多重任务需求,可有效识别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引导居民实现正确分类方式,提高管理效率。
此外,包括西安、无锡等多个城市也已经着手推进“物联网+智能回收”,不但提高了垃圾分类准确度,还提升效率,并通过少量现金返还等方式提高市民垃圾回收积极性,成功变废为宝。
总的来讲,垃圾分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尽管物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等棘手问题,但培养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从小事做起、做到言行一致才更为重要。垃圾分类不是口号,应该真正从内心去接受。更要动员身边的每一位居民一起参与垃圾分类,共同为垃圾分好类、分对类而共同努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